• slider image 144
:::
jessie - 親職教育專欄 | 2011-12-05 | 點閱數: 2080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pbf.org.tw/

何謂輪狀病毒
  五歲以下的兒童一到秋、冬季節,常發生上吐下瀉的症狀,這種情形大多是輪狀病毒引起的腸胃炎。輪狀病毒是兒童急性腸胃炎最重要的原因,佔了所有小兒腸胃炎的 5–10% 與腹瀉住院兒童的 10–50%。輪狀病毒是一種 RNA 病毒,每年在台灣造成嬰幼兒急性腸胃炎的禍首,主要是輪狀病毒感染,輪狀病毒主要可以分為 7 種血清群,由 A 群到 G 群,其中 A 、 B 與 C 三群可感染人類。而一般造成嬰幼兒腸胃炎的輪狀病毒主要是 A 群,偶而會有 B 群或 C 群的零散感染。台灣以 2-3 月左右為其發病高峰,嬰幼兒因抵抗力弱最容易受侵犯,大多侵犯 5 歲以下幼兒,其中以 6 月至 3 歲的嬰幼兒居多。

傳染途徑
  輪狀病毒(Rotavirus)是在 1973 年 Ruth Bishop 首次在澳洲發現,在電子顯微鏡下的形狀像個輪子而得名。輪狀病毒具高度傳染性,主要傳染途徑為食物飲水污染,但有些研究顯示它們也可能經由咳嗽、打噴嚏以及接觸其他體液、其他人或污染物的表面而傳染。
臨床症狀
  輪狀病毒的潛伏期約 2-3 天,在發病初期出現如感冒樣症狀,發燒、嘔吐、咳嗽、流鼻水, 1 至 2 天後該病毒會造成腸黏膜發炎、絨毛萎縮,這時候會出現水瀉,有如蛋花湯般的水便,通常不帶血絲、黏液,病程約 3-7 天,「嘔吐、腹瀉、發燒」是輪狀病毒三個典型症狀。
治療
  由於年紀小,患兒很容易造成脫水,電解質失衡而使病情惡化。首要之務是預防與治療脫水,其次才是維持充足的營養。給予病童口服適當的電解質液作為水份補充,可在短期間達到水份及電解質平衡。此治療應於腹瀉開始時及早給予口服電解質液的補充,可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,不要等到脫水出現再行治療。此外,早期進食容易消化吸收的營養,如母奶或腹瀉配方,可促進腸黏膜絨毛修復,加速身體康復。傳統上治療腹瀉,常會讓腸胃「休息」,然而研究指出持久禁食或僅攝取營養不足的飲食會使絨毛修復延緩,導致慢性腹瀉及營養不良。一般的運動飲料、汽水、果汁等並不適合作為腹瀉時的口服液體,因其含糖量過高,會增加腸管內滲透壓負擔,且其含鈉量甚低,可能引起低血鈉的電解質不平衡。但若病童已經發生嚴重脫水或進食困難,就需要使用靜脈注射液補充水份與電解質。
感染後之保護力
  輪狀病毒引起的免疫反應無法絕對避免下一次感染,發生過一次自然感染以後,對於以後感染的保護力約為 40%,對於以後發生輪狀病毒感染而且出現腹瀉的保護力約為 75%,所以很多兒童會得到 2 至 4 次輪狀病毒感染。
 
預防
  避免感染輪狀病毒,最重要的是加強洗手,如有感染情形發生,避免出入公共場所、托兒所、幼稚園及學校,避免造成集體感染的發生,保持環境清潔及消毒。除了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之外,口服疫苗是目前為止最有效的預防方法,寶寶出生 6 個星期~兩個月就可以接受輪狀病毒口服疫苗,出生滿六個月以前完成所有劑數,疫苗的保護效果可達到 80~90%。
:::

登入